党课:从波澜壮阔的党代会历程中感悟党的百年辉煌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2月20日,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立足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的重大意义、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对新时代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传统,开启新的征程,创造新的伟业,作出了重要部署。这是开宗明义,催人奋进的开局第一课,是知史鉴今、观照未来的历史教育课,是砥砺初心,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课,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月22日,省市连续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会议。省委XXX书记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满怀信心地肩负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市委XXX书记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党史学习教育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切实铸就信念之基、砥砺奋进之志,担起为民之责、增强斗争之力,奋力夺取“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局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2月22日下午,省市会议结束后,我县迅速行动,召开了全县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会,并成立了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相继召开了专题部署会议;3月3日,召开县委常委会,传达贯彻中央、省、市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会议讲话精神,并研究我县落实措施;3月4日、12日,先后两次召开县委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会;3月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3月26日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并收听收看了党史学习教育省委宣讲团报告会,可以说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已经全面铺开。
下面,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和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围绕党的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这三个“必然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我们抓好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牢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锤炼初心、体悟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初心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的原动力,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二)牢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只有深入了解党的百年探索与奋斗,才能看清楚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对未来的昭示。学习党史,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尤其要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深刻领悟和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独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实践伟力,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
(三)牢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能够由弱变强、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到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等。我们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今天我们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解决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智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所以,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二、全面领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921年以来,我们党走过了百年历程,先后召开了19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建党早期大致的每年一次,到后来17年、13年、11年、4年等不定的间隔,再到如今每5年召开一次,这反映的是一个政党从小到大、从秘密到公开、从幼稚到成熟的坚实步履。
党代会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证明,一次成功的党代会,往往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当时乃至之后一段时期党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更加客观和准确地总览所有党代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标志”,一个是“领航”。
之所以说标志,就是每次党代会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每次党代会都反映着党在这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价值取向和基本意志,反映着党在一系列重大抉择背后的思想理念、运行状态和领导能力。党代会的所有决策,都是党在一定时期内政治状况、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在前进过程中实际状态和真实水平的标志,标志着党所达到的水准和程度,也标志着党面向未来将要遵循的前进方向。
之所以说领航,就是每次党代会都要总结和审查过去特定阶段内的工作,研究和分析当前时期的形势、任务,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或重大任务,制定今后一段时期赖以遵循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还要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回顾我们党迄今为止召开的19次党代会,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10月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个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面,我就围绕这四个历史时期,从19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脉络,与大家共同学习我们党100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历史贡献。
第一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党共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一大:解决了建立一个新型政党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竖起了共产党的大旗,开始领航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落后挨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列强都欺负、蹂躏、侵略、压迫过中国。从那时起,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最终归于失败。一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历史政治舞台的。
在这之前,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重庆等大城市以及旅欧、旅日留学生中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如1920年8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虽然是“早期组织”,但已经是群英荟萃;正因为是“早期组织”,所以集中于“上下求索”。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他们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出席会议的代表一共13人,他们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58名党员。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多种原因没有出席会议,另有两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会。当年参会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尚未超过28岁。
根据代表回忆和有关资料,从7月23日至30日,中共一大一共开了六次会议,会上代表们满怀激情,纵论国家发展和变革大计,六次会议都由张国焘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会议记录。由于安全问题,最后一天的会议也就是8月3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租用的游船上举行。因此,中国共产党这条历史性的航船,没有在上海启航,而是转到浙江嘉兴的南湖启航了。
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审议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中央局的设置,对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中央对各地党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关于一大的召开,党史大家胡乔木同志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创建的历史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2017年10月31日,十九大闭幕仅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誓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伴随着中国革命航船的扬帆远航,体现党的一大全部精神内涵的“红船精神”也得以延续和弘扬。
党的二大:划分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阶段问题,开始领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正式的党章还有待制定,党的中央领导机构还有待正式建立,如何构架党的组织?如何开展革命斗争?这些重大问题都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全部完成建党的任务,留给了中共二大。
一大闭幕后,各地代表陆续返回本地,积极开展工作,中央局也开始履行自身的职责,工人运动逐步兴起,党的组织建设也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的形势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幌子,美国发起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新的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国问题。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等九国。会议签署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的条约(草案))(简称“九国公约”),其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原则。所谓“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都应得到同样的好处;所谓“门户开放”,是指每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不能关闭它在中国所控制地区的门户而不让其他国家进来。这个“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各国协同侵略中国的强盗协定,正如此后中国共产党所指出的:“华盛顿会议给中国造成一种新局面,就是历来各帝国主义的互竞侵略变为协同侵略。这种协同的侵略,将要完全剥夺中国人民的经济独立,使四万万被压迫的中国人都变成新式主人国际托拉斯的奴隶。”会后,帝国主义列强都极力扩大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从经济上、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
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的加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并由此拉开了由外国列强分别操纵控制的中国各派军阀间争夺地盘的又一次大混战。
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党也面临着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二大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中心议题是:制定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最高纲领和民主革命的最低纲领。
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X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3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一大规定党的纲领是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实行社会革命。从党的一大确定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到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党的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但是还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他们的眼光,充满憧憬地期望着远方的苏俄,没有实实在在地脚踏在中国的大地上。当这些人抱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深入到实际斗争中去时,很快就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并不是立即进行共产主义革命,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不首先进行这样的斗争,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也就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所以,在二大上,把制定民主革命的纲领作为核心任务,明确提出了以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为主要内容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际上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是党的纲领的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很快就传播开来,为人民所接受。“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了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回顾党的二大,共形成了七个“第一”:
第一个“第一”: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这是二大议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份文件,其中包含了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的重要内容。
第二个“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三个“第一”:第一次制定了比较完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就是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党章。并通过了一个《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初步提出了先锋队思想。这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
第四个“第一”: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这是党最早提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主张,对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五个“第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还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
第六个“第一”: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
第七个“第一”:第一次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在这里大家需要明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中国共产党曾经出现过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把苏联经验教条化的错误。
总之,二大延续了一大的工作,实际上完成了建党的任务,历史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党的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重大方针和方式,推动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开始领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
党的二大后,贯彻民主革命纲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及目标。1923年2月7日发生了“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血腥镇压。“二七惨案”带来的教训是:想打倒军阀必须联合。而此时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也正经历着其建党以来的最大挫折,1922年6月,由于陈炯明的背叛,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避居上海,与此同时,他从美英日等国得到援助的幻想也宣告破灭,这使他一方面不得不重新寻求革命出路,寻找新的革命同盟者;另一方面,也深感要救活国民党,就需要新鲜血液。国共合作正式开启。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大会。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