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作出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组工系统的一次党性洗礼、灵魂提升的重大契机。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拥有9191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走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历史证明,中国的道路是共产党人用热血铺就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产党人用脊梁撑起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为有这样的党而感到骄傲,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因身为组织的一员而感到无比光荣。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学习党带领人民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奋斗不断前进的百年历史,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按照县委县委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安排,结合近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今天,我就围绕“学好党史必修课,做新时代合格组工干部”这一主题,谈几点个人感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就如何做好组织工作谈几点个人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共勉。
一、追忆初心,梳理回顾组织工作的发展脉络
回望百年来路,组织工作的历史发展与党的命运走向紧密相连,与党的奋斗历程高度契合。作为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工作的发展史映照的就是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挫折磨砺中成长、在改革中壮大的奋斗史。当前,在全党上下重温党的历史、开启新的征程之际,只有了解组织工作一路如何走来,回溯历史足迹,知晓脉络走向,感悟初心使命,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牢牢把准组织工作的正确方向,继续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行。
下面,我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回顾组织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组织工作与我们党相伴而生,在革命岁月的洗礼中逐步产生。组织工作的重点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党员、创建和巩固党组织、培养和使用干部。党成立伊始,党纲就对党的地方组织机构设置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这表明,我们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二大、三大对党的中央组织、组织系统与结构、党员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党的四大更是将组织建设放到首要和突出的位置。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组织路线”的概念,在组织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与党的政治路线相适应的组织路线。会上毛泽东强调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1939年,我们党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正确的组织路线的指引下,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领导人民群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组织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探索和加强执政条件下党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干部管理体系,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鲜明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员的八项标准。1956年9月,党的八大系统提出了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通过新党章,提出“群众路线是组织工作的根本问题”的重要论断。为了在当时特殊的国情基础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又红又专”成为组织路线的代表性词汇,要求干部既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又要尽快由各项建设事业的外行变成内行;要求知识分子既要改造政治思想,又要搞好专业研究。进入1960年代,国际环境日趋紧张,中苏矛盾升级。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楚,对当时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党的组织路线也随之发生严重偏差。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1979年9月,中组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党的组织工作要促进和确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方向。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并把实现干部队伍“四化”提到了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文件,后又写入十二大党章。干部“四化”方针的提出,是对党历来强调的德才兼备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应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中组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在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理念,出台了新举措,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的建设取得了卓著成效。关于这一阶段的组织工作,大家都是亲历者、参与者,感触也更为深刻。对于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成功实践的思想结晶,是近百年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上的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开创性贡献。
以上就是组织工作的简要发展历程,希望能给大家党史、组织史学习研究有所启发。
二、学深悟透,总结探索组织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启示
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组织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管党治党的智慧和汗水,也为当前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总结归纳百年组织史的当代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科学理论是组织工作培根塑魂的“精神利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特别是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使党的组织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得以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组织体系,发展了400多万名党员,造就了一支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干部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用科学理论指导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各级党组织建设等等,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水平。
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二)政治属性是组织工作生生不息的“立身之本”。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正确政治路线决定正确组织路线,正确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正确政治路线。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历史表明,凡是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政治线正确、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党的组织建设就方向正确、成效显著;反之,就偏离正轨、遭受挫折。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政治性这个组织工作的第一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这一根本原则,在服务大局中坚守职责定位。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一以贯之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确保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初一公里”畅通、“中间段”无阻、“最后一公里”见效,确保“全链条”发力,“全方位”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必须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为民情怀是组织工作始终坚守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1929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周恩来同志强调,“要反对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生存。”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同样让我们铭刻心中、无法忘怀的,就是我们今天党课的所在地——沙家浜,这里曾经有一段抗日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故事,有一部传唱大江南北的红色经典,生动展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党和人民生死相依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