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场馆赛后运营路径分析及其对策
张家口作为北京冬奥会滑雪比赛场馆所在地,必将聚焦全世界人的目光,并将产生巨大的光环效应。那么在冬奥会结束以后,这些为冬奥服务的场馆场地,作为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遗产资源,能否成为推动张家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给张家口带来持续的经济社会效益,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当前我们急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后奥运时代冬奥场馆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充分的论证,科学研判冬奥场馆在赛后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作,有效规避由于场馆闲置而给张家口带来的奥运低谷效应,以为冬奥场馆的持续健康运营提供理论支撑。
一、张家口冬奥场馆赛后运营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场馆维修资金短缺,维护运行成本高
对于冬奥场馆来说,除进行大规模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外,还要长期造雪、维护雪道。因此,高昂的场馆维护与运营费用,应该是冬奥会后困扰场馆运行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保持雪的滑行感,滑雪场每周都要用压雪机对雪进行整理,而压雪机的用油成本就高达40万元左右,所以仅压雪机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1]。另外,冬奥场馆各大滑雪场的用水、用电、用气等成本,每个月也都分别在10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0万元以上。而张家口经济基础又比较薄弱,因此在冬奥场馆场地的维护保养方面压力很大。
(二)群众基础薄弱,本地客源不足
崇礼区作为冬奥会的举办地,在冬奥会结束以后,必然会吸引大量的滑雪爱好者蜂拥而至,共同感受滑雪的魅力。但是由于张家口本身的经济条件限制,真正参加到冰雪运动中的本地游客并不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冬奥场馆的后期利用。另外,由于我国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导致我国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高。
(三)滑雪旅游的季节性强,场馆使用率不高
冬奥场馆都是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投资规模大,经营成本高,如果以过低的价格向群众开放,则可能导致投入资金很难及时回收。而如果单纯依靠各类赛事来维持运营,则盈利的空间非常小,因此极有可能导致冬奥场馆赛后运营陷入困境。再加上滑雪产业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冬奥场馆的使用率。
(四)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
冬奥场馆的运营,需要各种相关设施的配套,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同时还需要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流量,这样才能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转。但是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滑雪爱好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所以说冬奥场馆急需衍生出新的配套服务项目来吸引游客。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场馆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因此也就很难培育出稳定的消费群体。另外,要搞活冬奥场馆,切实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还需要积极融入市场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场馆对外开放力度。但是冬奥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涉及一系列问题,包括相关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产权制度、税收制度、财务制度、政府参与模式等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急需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支持,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五)场馆运营管理效率低下,环保压力比较大
据调查,现在多数场馆的管理人员都缺乏体育场馆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对体育市场经济政策知之甚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场馆经营管理工作混乱无序,经营管理方法明显滞后。如果在冬奥结束以后,比赛场馆仍以现在的这种方式进行经营,那么赛后运营情况将不容乐观。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团队,因此导致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另外,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势必会对崇礼以山地和冰雪资源为基础的滑雪旅游产业构成一定影响。而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流量。因此在增加场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二、影响冬奥场馆运营的主要因素
(一)场馆远离市区,周边市民消费能力较弱
冬奥场馆远离市区,虽然现在交通非常方便,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市民的参与程度。滑雪是一项高消费运动,而张家口本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河北省属于比较低的地区。如果不是出于特别的爱好,去崇礼专门从事滑雪运动的市民不会太多,可以说消费能力极其有限。而张家口崇礼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又不足以支撑冬奥场馆的正常运营,所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
(二)融资压力过大,市场培育艰难
庞大的投资体量和巨额的运营成本使冬奥滑雪场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进行融资,政府与民间资本的投入非常少,因此冬奥场馆的还贷压力很大。虽然在冬奥会结束以后,冬奥场馆会迎来大量的客流,但由于未来欧美、日韩等对全球高端滑雪客源的垄断和国内东北三省、北京等地对全国滑雪客源的分流,崇礼滑雪旅游市场的培育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经营模式单一,无法维持场馆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