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办案谈话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技巧和策略
办案谈话是一门艺术。易学不易精,易懂不易通。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纪检监察系统办案主业日益凸显,作为办案核心业务的谈话工作,必将被提上更重要的高度予以探讨和研究。纪检监察干部在办案中谈话技巧的高低,是检验纪检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关系到办案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办案人员在对重要问题和重大案件线索进行查处时,谈话技巧显得极为重要。
一、办案谈话初期经济学理论的运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林提出的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人在某种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时,往往会采取对抗的方式保护自己,其心理抗拒强弱取决于自由剥夺的类别与程度。因此,谈话初期,谈话对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员,会本能地将自己包裹起来,像一只受惊的刺猬,把全身的刺竖起来。针对这一心理,谈话人员可以根据或运用一些经济学理论,做好谈话准备,调整谈话策略。
(一)首因效应——因人而异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初次接触时,会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该效应广泛运用于市场营销范畴。同理,谈话人员在初次接触谈话对象时,也要根据其不同特质,相应调整风格和策略,使谈话对象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让首因效应发挥良性作用。
如谈话对象是领导干部,谈话人员在衣着上要正式整齐,语言上要严谨官方,气势上要威而不怒,多讲大形势大气候,多讲组织上的关心和爱护等;
如谈话对象是商人老板,那么你的衣着要大方得体,语言上要在商言商,气场上要有领导风范,同时必须对他所在的行业有所了解,多谈行业潜规则,多讲创业艰辛和干部吃拿卡要,理解他的无奈与困难;
如谈话对象是社会底层人员,特别是涉黑人员,你的衣着可以适度休闲,语言可以直接率真,多谈邪不压正改过自新的理念。总体而言,初次接触,谈话人员必须让谈话对象形成两种印象:一是谈话人是“有决定权的领导”,能掌握其命运;二是谈话人是内行,欺骗不得。切忌给谈话对象留下急躁、无理、天真、稚嫩或外行人的第一印象。
(二)路径依赖——突破防线的先决条件。路径依赖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提出,指一旦人们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每个谈话对象都会根据所见所闻,形成对抗纪委监委调查的一种特定路径依赖。谈话人员必须先找到谈话对象的路径依赖,予以攻破或疏导,如果不加注意或大意忽略,你的很多话语将变相增强谈话对象对抗的路径依赖。
在谈话初期,谈话对象有四种较为常见的路径依赖:
一是“只要不说就能出去”。为求自保,部分商人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应对纪委监委调查,彼此形成了这种路径依赖。在一宗贱卖集体土地的案件中,开发商就是在这种错误心理误导下一再对抗调查。当得知要被移送检察机关处理后,他痛哭流涕,说“我真不应该相信那些人的鬼话,说什么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现在落得这般下场”。
二是“先扛住就有人救”。一些自认有关系有背景的人,依赖于外界搭救。曾经有一名商人在被调查三天后坦言:“已经三天了,都没有人救我,我还是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