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诗经》中的廉洁文化

2024-03-26 12:00:50 127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求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诗经》中的廉洁文化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开端,辑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有多首诗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涵养浩然之气;如何治国理政、赢得民心。这些诗篇对于当代的廉洁文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西周初年,统治者吸取了商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大雅·文王》),强调要重视并顺应民意、体察民情,以此获得天命眷顾,使政权得以永续。周代专门设有名为行人的采诗官,通过到民间采诗来了解民情民风民俗和人民疾苦。收集整理后交给太师,演奏给天子听,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当时的上层公卿也会有目的地作诗或采集诗,献给天子,主要是为了针砭时弊、补察时政。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在此基础上,西周建构起了以敬德保民为基础、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的文明形态,《诗经》中有关廉洁文化的诗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形成,体现为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自省自律的修身之道、勤勉奉公的工作作风、安贫乐道的高洁人格和美满和乐的廉洁家风。

敬德保民的政治理念。《诗经》中有多首诗反映民间疾苦,《大雅·生民之什·民劳》中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式遏寇虐,无俾作慝,告诫禁止暴虐和劫掠,不要使百姓心忧。《魏风·硕鼠》直指侵占百姓利益恣意妄为的贪官污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连苗都吃光了,可见其贪婪,由此感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反映了底层人民对没有剥削的美好世界的向往。《魏风·伐檀》的劳动者发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错,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质疑,反映劳苦民众对剥削者的讽刺与仇恨。相反,如果官员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则会受到民众爱戴和怀念。《召南·甘棠》即为民众表达对召伯的怀念所作: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召伯在听民讼时,不占用民屋,在甘棠树下搭草棚,为官清廉,秉公执法,决断公正,正直无私,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民众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舍不得伤害,表达了对召伯的景仰之情。

自省自律的修身之道。《诗经》中时常对殷商后期纵情声色的奢靡之风加以反省,但并非一味反对享受人生,而是正视人性,承认人有喜欢享乐的天性,对于这种天性,最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如《唐风·蟋蟀》中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的描写,蟋蟀又来到堂中,岁月匆匆又到年末了。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人很容易产生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中认为享乐是可以的,但不要过分,应当常思自己的职责,不要放纵享乐、荒废了主业。贤良之士要时刻警惕、节制和自律,否则就会带来忧患和灾难。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求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诗经》中的廉洁文化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3164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