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先生”凝铸“未来师魂”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明德知耻,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国家要强大,必须办好教育。只有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广大教师和师范生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坚定志向和远大抱负,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才能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教育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关键变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第一主体”。教育家精神是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群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第一动力”。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第一力量”,其政治素养、道德情操、专业学识直接关系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因此,师范院校积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生立志报国,对于培育大国良师、筑牢强国之基有着根本意义。
现实挑战:教育家精神引领立志报国的“问题驱动”作为湖湘文化发源地和红色摇篮、现代师范教育摇篮之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先后聘请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等名师担任教员,邀请蔡元培、杜威、罗素等大家来此讲学,培养了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国家栋梁,毛泽东正是在此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据统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师生载入《辞海》者达50余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的先驱和典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因社会变迁发展衍生出的挑战和困境,师范院校要办好教育、培养好学生,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引导师生立志教育报国,躬身教育强国实践。
开放的社会没有封闭的校园,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教师站在文化、思想交锋的最前沿,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更加巨大。功利主义、躺平思想、技术依赖等价值文化的冲击使得教师的师德风险和价值冲突愈发凸显,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出现了教育初心使命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教育趋利化倾向等师德信仰信念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和涵养,唯有以教育家精神夯实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有力地引导教师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回归梦想,进而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耕好教书育人“责任田”,为培养新时代良师提供有力保障,回应好人民群众对于大国良师的新期待。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教师教育水平下滑、教师榜样示范式微等问题不同程度出现,对师范生从教信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动摇了师范生坚定从教的志向,消弭了师范生从教报国的情怀,导致了部分师范生出现重“小我”发展轻“大我”情怀的理想信念问题。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主力军,担负着赓续教育薪火的重任,扣好其从教报国理想的“扣子”,需要好老师来示范引领,更加需要好老师言传身教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从而牢固树立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对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
路径探索:教育家精神融入教书育人的“格局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