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号角。教育系统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编制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教育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简单地、惯性地理解和推进教育,而要把教育强国置于大局和全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建设,做到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从教育与中国的关系看,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要自觉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上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看清楚新时代以来教育伟大成就蕴含的秘诀和逻辑,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找到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支点;看清楚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想明白教育如何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想明白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路、举措,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顺利破局、开局。
从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重要阶段。要把中国教育摆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既坚定战略自信,又看到时代差距、发展差距、竞争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为确保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仍在不停地革新和进步。需要我们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从教育体系自身构建看,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推动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机制性重建势在必行。要以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能力体系为统领,以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骨干支撑,以现代化的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横向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建设教育强国,既要遵循教育内部规律,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把握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家安全的关系,找准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更是政治安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系统谋划教育政治安全的一系列方向性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有效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安全治理机制。引导各地各校落实“六个下功夫”要求,培养造就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而然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要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助力国家抢占先机。把高水平大学打造成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力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实现“科研大突破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