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195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成因与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一段平稳快速发展期,这让西方经济学界一度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已经终结。然而,1957—1958年发端于美国进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将“黄金年代”的浮华撕开一道裂口,为20世纪70年代普遍而长期的“滞涨”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预演,同时也埋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的重要伏笔。
生产过剩引发新一轮经济衰退
1955年至1957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掀起一轮投资高潮,重工业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推动了固定资本投资。表面的经济繁荣催生了大量金融泡沫进而孕育了新一轮经济衰退。1957年3月,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率先在美国爆发。
从1957年3月起,美国出现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等现象,尤其是与日本、德国存在激烈竞争的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生产量更是下降一半以上。1958年第三季度,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7.5%,出口总值下降了14.3%。作为当时GDP占世界总量40%以上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的周期性变动必然发生外溢,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等紧随其后相继卷入危机。依据对美国出口依赖程度的不同,各国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受危机影响最深、持续时间较长,历时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物价指数下降7.4%。英国次之,持续了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西德持续时间较短,仅仅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4%。西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先摆脱经济危机的国家。
1957—1958年经济危机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涨”特征,即物价上涨、经济下行,消费品价格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下行。美国继续沿用凯恩斯主义治理危机,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政府干预,情况曾一度好转,但很快又跌入1960年至1961年的小型危机中。这次小型危机是1957—1958年危机的余震,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此后,又发生了数轮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美元信誉严重受损,在全球遭遇围剿,并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也陷入20世纪70年代的大“滞涨”。
危机爆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