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
一直以来,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不断改头换面出现,从“经济崩溃论”到“奇迹终结论”,从“令人失望论”到“红利消失论”等等,不一而足。近来,又有一些国外媒体提出所谓的“中国经济见顶论”,认为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这种无视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事实、低估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观点既站不住脚,也缺乏事实依据,经不住实践的检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增长达到5.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我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经济增长有优势、有潜力、有动力。过去没有因为“中国经济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经济见顶论”而见顶。
四大优势铸就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进过程,当前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因此,观察中国经济形势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纵向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有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迎来开门红。横向看,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优势明显。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市场规模、科技潜能、文化基础等方面,这些优势铸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内在动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可逆转。
第一,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韧性和潜力。首先,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逐步形成和显现。国内需求继续扩大,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规模稳步增长;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转变,服务化、品质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增速加快。其次,超大规模市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超大规模市场支撑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能够集聚要素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深化分工、促进竞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超大规模市场具有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最后,超大规模市场具备规模经济优势。在供给侧,超大规模市场能够更好地分摊新型基础设施和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投入成本。在需求侧,超大规模市场能够通过畅通的国内外循环,汇聚资本、技术、人才,引领消费创新与市场发展,还可以摊平短期外需波动,有效对冲外需波动风险。第二,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快速攀升,且潜力巨大。我国在5G通信、量子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正在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我国正在迎来巨大的“人才红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起了全球最庞大的教育体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047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为101.5万人。另外,回国留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众多的高素质人才,将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人才资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强劲的动能。其次,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各类创新主体日益健全,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潜力加速释放。最后,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创新的体制优势。我国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并且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创新发展带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持续发展壮大,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三,我国有支撑经济增长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文化优势。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中国人民相信勤劳致富,相信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另一方面,中国重视教育。家庭重视教育,国家也重视教育,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使我国拥有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