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传承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和提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政治追求、真挚为民情怀和兴旺发达的“奥秘”。
红色热土、精神家园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沂蒙红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珍藏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故事。倾听讲解员讲述红嫂们的动人故事,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之感动不已。
“红嫂”的称谓,起源于沂南县妇女明德英的故事。明德英出身贫困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但耳朵却特别灵敏,头脑里有着是非曲直。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11月,日寇“扫荡”时,她机智地躲过日本兵的搜查,在她看守的墓穴里,抢救了一位遍体鳞伤的八路军战士。当时,因为重伤失血过多,小战士已经缺水休克。周围没有水源,外边还有搜查的日本兵,在这人命关天的危急时刻,明德英毅然放下怀中嗷嗷待哺的儿子,用乳汁救活了奄奄一息的小战士。后来她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精心照料这位八路战士半个多月,使其伤愈重返前线,这便是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
这个革命年代的传奇故事感动了无数人。1964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京剧现代戏《红嫂》后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红嫂。从此红嫂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沂蒙红嫂家喻户晓,沂蒙山也名扬四海。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情地引用了在沂蒙山区广为传唱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建立起党群干群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这里不仅有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还有“红哥”等支前模范群体……英雄的沂蒙人民,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在异常残酷的战争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种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沂蒙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党群关系越来越密切、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这需要我们从漫长坎坷的历史脉络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