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员,见证了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019年7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历史沿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塞上红山映碧池”“峰红水碧,远望绿树千行,风光不让江南。”老舍先生1961年在游历赤峰时曾这样赞誉红山之美。位于红山脚下的红山文化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红山玉器、一幅幅生动的考古发掘照片、一段段凝练且内涵丰富的文字,吸引参观者不时停下脚步,驻足观看。长江孕育了良渚文化,黄河孕育了仰韶文化,西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它们同处于新石器时代,都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一颗。在几百万年以前,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着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的红山文化。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正式命名了“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现,是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的规模宏大的牛河梁祭祀中心,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大熔炉”。在诸多命名的文化序列中,红山文化独树一帜。当不同地域的文明进入这个大熔炉之后,便携带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不断扬弃创新,形成了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赤峰博物馆展出了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航拍照片。该遗址是我国东北地区与内蒙古东部经过全面考古发掘出土的目前国内第一个显现出房址、窖穴、墓葬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中华始祖聚落,被学术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其农业系统——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于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球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赤峰敖汉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小米之乡”。该遗址发掘出1500多粒发黑的粟、黍碳化颗粒标本,被认为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时代最早的谷物。正是有了近万年的禾盛黍丰,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成为古代文明的诞生地。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碧玉龙,属于中华大地最早的龙形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考古发现成果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红山文化遗址作为一个整体,从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实物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不同区域间的文明交流,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古文化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