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诗词中的法治观

2024-05-17 17:50:52 130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谢觉哉诗词中的法治观

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在他几十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新中国法治奠基人是他的一个重要身份。在开展法治建设过程中,他多以诗言志、以诗化人,用诗词记录自己探索和实践法治建设的心路历程。今年是谢觉哉诞辰140周年,重读他那些以法治为题材的诗篇,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学习谢觉哉的精神品质,还能帮助我们回望党领导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更好汲取其中蕴含的法治智慧。

坎坷应念民生苦,早为人间去不平。谢觉哉长期从事立法工作,许多诗词记录了他始终将群众的困难、意见、诉求放在立法工作重要位置的法治观。

1948年,谢觉哉随中央法委会从山西临县转移到河北平山。当时正值《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不久,又恰逢春耕时节,本以为能见到农忙场景的谢觉哉,没想到见到的却是出长城口号杨方,塞外春寒景物荒的景象。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在谢觉哉看来,既有天灾,也有土地立法中分配方式、规则不尽合理的因素。为了让土地立法能够真正帮到群众,已经60多岁的谢觉哉不顾连夜赶路的疲惫,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将一路上搜集的情况汇报给党中央,最终推动了土改政策的完善,让农民尽快分到了土地。这件事虽然解决了,但带来的思考却是长远的。颠簸昨经百里程,今朝犹似睡余醒。坎坷应念民生苦,早为人间去不平,在谢觉哉看来,人民遭受的苦难太多,立法作为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的基础工作,即使遇到坎坷,也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下决心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今后的立法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在调研时,群众反映有的基层干部不经批准就砍伐树木,让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损害农民利益。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不仅写诗肯定部分农民自发护林的行为,老农以命保琅玕,爱社抚凤不等闲,愧杀县乡诸干部,春深来看笋斑斓,还告诉当地干部养护幼林并不难,并以自己在北京种树的经历入诗,四载前栽树,扶疏与屋齐;树头听鸟语,树底看鸡栖;叶密窗增润,实多枝欲低;晚来凉意重,坐到月偏西,鼓励他们好好种树、修复山林。同时,谢觉哉还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推动森林保护立法。1962年,他在内蒙古调研时看到风沙给牧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后,更觉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便在调研途中写下《大兴植树之风》一诗诠释他关于森林保护立法的主要理念,如森林保护的益处,可使庄稼保收,旱灾水灾不惧;森林保护需长远规划,百年之计树人,十年之计树木。树木何止十年,计划应该百世;森林保护需人人参与,只要号召有方,人人就会自觉等。在谢觉哉等人的积极推动下,1963年5月《森林保护条例》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一念之忽差毫厘,毫厘之差谬千里。1942年夏,谢觉哉与朱德、林伯渠、续范亭等人和诗,其间用《聊斋志异》中底层百姓被官僚压迫,只能化作鬼狐伸冤为典故,写下静坐看云乌,闲谈及鬼狐;微风催午睡,椅畔落奇书一诗来表示封建社会的司法不公,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后一定会努力杜绝。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谢觉哉诗词中的法治观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111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