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厚农耕文明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山东省潍坊市如何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山东省潍坊市,著名的风筝之都,中国和世界的菜篮子。丰富多样的地形和发达的水系,为其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文明基础。1500年前,潍坊人贾思勰写下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现在的潍坊,如何全面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如何由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种子库和农机城到三产融合,让粮袋子变成钱袋子,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潍坊人所要书写的美丽乡村故事。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先后创造了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农业产业发展经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肯定“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进入新时代,潍坊市坚定贯彻党中央精神,把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出路,把科技创新作为主攻点,加快推动农业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五月的潍坊大地满眼生机。在寿光市,寿光蔬菜博览会今年举办第25届,400多个新品种、100多项前沿技术令人耳目一新。种了20年大棚的寿光市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兴奋地说:“短短几年,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7代。通风、浇水、施肥等,需要几个人干的活,现在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指尖就办好了,省心省时更省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30多年前,寿光凭着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个新技术,创造了“寿光模式”。现如今,寿光的农业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漫步在寿光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展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种子;1.2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内,技术员可以远程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积累等生产要素;在加工车间,一箱箱定制的净菜走下生产线的同时,果蔬脆、冻干食品、学生营养餐等也逐渐成为预制菜品销售主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项项新技术的运用,正助力农业生产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寿光已然贯通设施蔬菜产业全链条,前端拎稳“菜篮子”,做好标准制定、种子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后端端牢“菜盘子”,培育特色品牌,丰富产品层次,打通高端渠道;中间种好“菜棚子”,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寿光自主研发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蔬菜品种总数达到205个,种苗年育苗能力达到18亿株;推广应用300多项新技术,带动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品牌蔬菜进入30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25个国家和地区,丰富了世界人民的菜篮子。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关键是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种子引擎”“平台引擎”“装备引擎”和“数字引擎”在潍坊纷纷落地,引进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设立38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发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200余家,潍柴雷沃340马力智能拖拉机填补国内空白,所有在田作业农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80%、亩均增产3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一项项高科技正引领着潍坊农业迈向现代化,在广袤的沃野上飞得更高更远。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寒亭区前阙庄村,从单一发展村合作社到获批产业规模化的中国农业公园,从大圩河生态景观带、四季东篱观光带、番茄大世界到无人机产业园,红色村落的好光景引得宾客纷至沓来。历史场景辗转腾挪,前阙庄村的蝶变印迹始终清晰。“过去,我们只能靠种地生活,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支书都没人愿意来干,多亏了村里的田园综合体,现在除了种地,每天接待的游客有400多人,日子也跟着好了起来。”东篱田园旅游区的工作人员说道。
随着农业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前阙庄村支部书记于英智意识到,乡村可持续发展不能结构单一化。于是,借着农村三产融合的东风,前阙庄村联合周边4个村,打造东篱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域,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打造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新格局。如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薄暮美景在前阙庄村得以呈现。作为潍坊市首个获批山东省田园综合体试点的项目,东篱田园综合体已发展成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带动周边13个村共同富裕。2023年,前阙庄村集体资产达到5.1亿元,正在从“很好”向“更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