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我县以“百区千村”片区创建为契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农村服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微改造”,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细致提升”,探索出了一条高效节约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服务阵地”焕新颜,筑造便民服务“暖心港湾”
规划引航、特色改造。为防止“千村一面”的现象,我县秉持“规划引航、特色改造、差异发展、分阶段实施”的理念,对现有村级活动场所实施修缮、整合、扩建等方案,严格控制新建工程。全县共计250个党群服务中心,其中175个位于原址进行改造提升,占比达70%。突破围墙、深化服务功能。以“办公空间缩减,服务功能深化”为导向,拆除围墙,实行开放式办公,最大化提升服务设施与面积。村内普遍增设便民超市、快递点、公共卫生间及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并因地制宜地增设文化礼堂、公共浴室以及理发室,全面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行政村覆盖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服务场所面积从改造前不足15%提升至75%。资源统筹、互利增收。由县属国有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统筹整合多方资金来源,包括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专项债、省市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和县财政投入等,用于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村集体经营性房屋通过公开竞价方式租赁,用于便民超市、农资超市和社区食堂等服务项目,达成多方赢利。目前,全县225个村的社区中心已完成市场化运作,预计2024年租金收入达到300万元,村均增收1.4万元。
二、“大道美”微改造,焕发人居环境“新气象”
以券易砖,增厚国资版图。为破解农村巷道地面散而易损、硬化和绿化成本高等问题,我县创新开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结算券”(砖券)政策。各镇街凭砖券,可向县属国企鱼水公司旗下的砖厂定制专用加厚仿石水泥透水砖,用于铺设道路两旁的停车位、小广场、人行道等。鱼水公司负责砖材的质量与铺装监督,这些透水砖全部记入国有资产,各镇街享有使用权,可搬迁和重复利用,管理灵活。简单铺设,节约施工成本。传统铺设地砖需专业施工团队,导致成本高昂。我县因此定制了厚度12公分的加厚仿石水泥透水砖,经高压成型,具备自然色泽、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铺装时,无需特别的垫层或专业团队,仅需压平地面,大大简化了施工流程,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杜绝偷工减料。券制结算,确保资金专用。县属国有企业与四家砖厂达成供货协议,印制统一的砖券,设置面额为18万元、28万元,按需发放至各镇街。镇街凭券采购透水砖,月结算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目前,已发放2100万元“砖券”,实现仿石砖铺设面积14万余平方米。预计到2024年,我县将在全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评比中再创佳绩。
三、“河岸景”微改造,驱动县域进步“加速度”
规划引领,实践“以堤辅路”新模式。成立全域水系生态治理专班,针对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以及稻田回水等开展“六水”综合治理。邀请多家权威设计单位制定《县域水系优化管理规划》和《农业污染源治理技术方案》等。通过“以堤辅路”,新增“四好农村路”长度达到250余公里,沿河新增公交站点50个,实现全县240个行政村公交全覆盖。最偏远村到县城的通行时间由45分钟缩短到20分钟,所有村庄均纳入县城30分钟经济圈内。
乘势而上,拓展“融资新路径”。抓住x湖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整合县域内资金、资产及项目,实现企业化管理。将全县180座排灌站纳入国企固定资产,积极申请淮委、国开行和农发行的专项资助,对县内8条入湖河流进行生态整治,通过疏浚河道、加固堤岸、修建堤顶道路及绿化景观带的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河畅、水清、堤固、路通、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河湖。多管齐下,推进“生态治理”出成效。借助“整县域乡村生态振兴”创建契机,集中力量推进入湖河流、城乡污水处理和农业污染源治理。经过各项治理措施,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部分河道甚至达到100年一遇,堤岸高程由36.72米上升到39.29米。大幅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村庄不进水、农田不受淹、作物不减收”。全县水环境监测显著改善,x湖(x段)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在全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
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2)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居住安全为根基,强化农村环境优化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篇)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6752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