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述职报告
XX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任务,努力擦亮农业大县金字招牌。全年预计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55.8亿元,同比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79元,同比增长11.4%。年内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农林畜重点县、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等殊荣。现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充分发挥党委核心领导作用
县委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严格履行抓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多次实地调研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调整充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组,组织召开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涉农重要文件,研究部署“三农”重大政策。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涉农议题,专题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XX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关于印发XX县2021年度“3+2”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施意见》等“三农”综合性文件20个。
2.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育、配备、管理和使用,选优配强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和农口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安排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分管联系农业农村工作,抽调力量组建县乡村振兴局、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构建“一个农业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产业推进机制。26名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至2个乡镇,协调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工作。同时,落实领导干部联村制度,每名县领导领衔N个村,明确指导推进工作、完善治理体系、帮助解决难题、了解社情民意等方面具体任务。高质量完成镇村换届,做实乡村振兴骨干支撑。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齐装满员,平均年龄38.6岁,比换届前下降2.1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3.8%;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6.3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8.5%,“一肩挑”比例达99.13%;村(社区)常职干部实现数量减半、报酬翻番,达到“减量提质”目标。按照“一办一站一中心”机构设置标准,各乡镇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保留畜牧兽医站派驻机构管理体制,鼓励乡镇结合发展定位、产业特色自主调整机构设置。
3.落实资源要素优先保障
坚持资金优先保障,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年初预算加调整预算数合计44962万元,占年初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08%,同比增加0.14%。1-11月,央省市县乡五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数151713万元。坚持土地优先保障,市级下达我县近两年建设用地规模1459亩,我县保障铁骑力士、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河湾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振兴项目326亩,占比22%。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全部纳入年度计划,目前铁骑力士、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已开展成片开发方案编制工作。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保障乡村振兴和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目前已预留118.2825亩用于项目区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和村民住宅建设。严格落实乡村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要求,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二)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落实5年过渡期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开展两轮专项督导和半年评估,持续压紧压实行业部门牵头责任,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完成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轮换,向107个脱贫村选派321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确保驻村工作力量不减。保持原有政策总体不变,政策扶持力度不减,脱贫人口低保兜底10352人2343.42万元、代缴71034名脱贫人口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14156名脱贫人口县域内住院报销4535.11万元、后续补助650.99万元,防返贫致贫基金扶持542户、1081人、支出35.69万元。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确保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对730户1438人监测对象早预防早干预早帮扶。摸清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家庭劳动力人口就业现状,建立并完善县、镇、村三级稳岗就业台账,帮助29045人实现多渠道就业。
2.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统筹市级专项资金619万用于21个重点帮扶村建立返贫预警处置基金,重点解决监测对象和重点群体实际困难。统筹交通、水利、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专项资金4558.62万元用于支持XX镇梧桐村、XX镇三道河村等10个重点帮扶村完善产业配套道路、畅通工程、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道路22.75公里、道路加宽7.4公里,新建蓄水池10口、渠道4.5公里等。深化“3+2”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全覆盖支持脱贫村、1.8万户脱贫户产业配套设施建设,“3+2”主导产业覆盖107个脱贫村,产业扶持基金8039万元,使用率达87.5%。
(三)稳定重要农产品供应,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扎实推进粮食扩面增产和生猪稳产保供,全县预计粮食总产67.3万吨,同比增加1.7%;油料总产15.6万吨,同比增加1.3%。新建投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8个,新增生猪生产能力34万头。全年预计出栏生猪120万头、存栏生猪80万头。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撂荒耕地治理,全县复垦复耕面积累计达8370亩。
2.加快推进“3+2”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XX、藤椒、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2021年全县XX、藤椒、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1万亩、15万亩、24万亩,水产品总量2.17万吨。加快推动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油菜良繁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和长江中上游油菜制种第一县。深入实施“重点园区创建工程”和“一镇一园培育工程”,着力构建“2+3+5+N”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XX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顺利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绩效中期评估,生猪种业园区高起点顺利进入国家创建名单,推动XX藤椒园区、优质粮油园区提质增效,新认定县级园区6个,梯次发展、多点支撑的园区良性发展格局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