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周年庆典致辞、讲话材料汇编

2024-12-11 07:03:52 136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在xx学院中外合作办学xx周年庆典上的讲话(学校—高校)

尊敬的xx,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出席xxxx学院与xxxx州立大学合作办学xx周年庆祝活动。受xx省长委托,我谨代表xx省人民政府,向本次活动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xx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中美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xx年携手前行,xx年风华正茂。xx年来,中美两国教育界人士相互理解和支持,相互尊重和信任,倾情浇筑和呵护,让xx和xx的合作之树茁壮成长,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为xx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国际化的人才,加速了xx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xx省与xx友好省州合作的重要成果,xx年来两省州政府鼎力支持,始终如一地关心和支持合作项目的成长发展,xx学院已成为xx省对美合作的重要窗口,两省州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一批又一批学子因两省州合作受益。xx年来,中美两国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开花,xx学院蓬勃发展,成为其中的成功典范。

当前,xx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迫切需要更多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创新人才,这也为xx学院和xx州立大学未来深化合作提供了机遇。衷心希望双方以合作办学xx周年庆祝活动为新的起点,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扩大合作规模,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培养更多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美教育人文交流。xx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xx学院的合作办学,也希望xx继续支持两校合作,两省州携手努力将xx学院打造成为中美两国教育合作的典范。

衷心祝愿xx学院与xx州立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越办越好,再创佳绩!祝本次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百年教泽流芳远,千秋伟业更无前

教授在“xx大学教育学院百年庆典”上的讲话(学校—高校)

尊敬的xx先生,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xx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百年庆典这一重要活动并在会上讲话,表达自己的兴奋与感激之情。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首先,我想向所有曾经在这里工作、求学和研究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校教育学科设置于xxxx年,是中国近现代高校最早设置教育学科的高校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xxxx年初创至今,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百年芳华,桃李芬芳。粗略而计,我也算是这段历史后半段的见证人。从上世纪xx、xx年代至今,我在此度过了人生中既美好又丰盛的xx余年。作为xxxx年xx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首届大学生,我于xxxx年x月入读xx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现在人们常说的xx级大学生。xxxx年x月,我从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学校新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所长xx、副所长xx先生深谋远虑,着眼长远,特地安排我们这些来自历史、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系的留校青年教师,与教育系第一届本科生xx级的xx等人一道聆听xx等老先生们讲学论道,补充教育学知识,由此进入教育学之门。如今,xx余年前的听课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前辈学人的教泽风采仍受益无穷。

我来到教科所后第一项任务便是在杨葆琨、xx等先生主持下,与xx等中青年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xx编辑出版工作,这也成为我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前辈教育史学家xx先生带领我进入陶行知研究领域时,当时它还是一片有待开拓之地。xxxx年至xxxx年,我在xx先生指导下完成国内第一篇陶行知研究教育学硕士论文,xxxx年至xxxx年又跟随xx先生继续进行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研究,完成了国内第一篇陶行知研究历史学博士论文。由此,陶行知研究成为我的学术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由研究单个教育家向教育家群体进而向中外教育史整体拓展。xxxx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访回国后,随着兼做教育行政事务,再向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延伸,努力按照前辈们的教诲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工作研究化、研究理论化、理论实践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是,努力服务社会,推动教育改革。在教院工作、学习期间,有幸结识了在座多位同仁,与大家一同探讨,一同努力,一同进步。这xx年来,学校和学院事业蒸蒸日上,我个人也所取得了若干进步。可以说,我与教院、与xx同路前行,个人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悉心栽培,离不开各位老师的鼎力帮助,是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同奋斗和拼搏的结果。

回首走过的路,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多地得益于时代赋予的条件、机遇与平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xx年来我做了什么,可以说是“教书育人做研究,参政议政谋国事”。具体地说,一方面,躬耕于母校讲台,教书育人,从事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又走出高等学府,先后在政府与人大从事行政实务,从一个国家特大中心城市的城区基层干部,成长为一名省部级领导;担任过省级民主党派主委;同时担任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这个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此外,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等职。虽然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始终流淌着桂子山人的精神血脉。

在学术上,得益于学院、学校和团队的支持,亦小有成绩。从教育部xxxx年开始设立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起,到xxxx年第八届,除了第三届因故没有参与申报,每届都为学院和学校获得荣誉。其中有两届获得一等奖,三届获得二等奖,两届获得三等奖。近几年,有三项成果获国家级重大奖项一等奖:《中国教育活动通史》(八卷本)获第八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陶行知大传:一位文化巨人的四个世界》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前天在xx出席一流学科建设论证会,与会专家纷纷肯定这些成果与xx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道为学校教育学科近年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和“教育学A+”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我心里清楚,这些成果和荣耀与其说属于个人和团队,不如说属于学院、属于学校。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组织的培养重用、感恩大家的信任支持。我也想借着百年院庆这一机会,向多年来关心帮助支持过自己的学校、学院领导,向各位前辈学者、本院同事、学界同仁和我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表示个人由衷的谢意!

今天,高朋满座,群英荟萃,共襄盛事,同享荣光。我们不仅要赞颂教院取得的辉煌成绩,更要铭记与缅怀教院前辈学者。他们对学院的发展、对学科的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虽然有些老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缅怀和弘扬他们的高尚人格与治学精神。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教育学科成功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科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获得了“A+”的优异成绩。但我们既要有信心与决心,更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过去五年在“三重”(即重大课题、重大成果、重大奖项)上成绩亮丽,但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呢?我们还能继续做到吗?要看到,我们目前在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这次西安一流学科建设论证会上,我看到前面的标兵是越来越多,越来越远,后面的追兵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近。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与荣誉,而要将这次百年庆典开成重新起步、誓师奋进的大会。我衷心期望也相信到下一个五年、十年、二十年结束的时候,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整体学科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实现新的跨越。我也愿意老骥伏枥,与在座各位一起奋斗,努力再上新台阶,为学院、为学校再创新辉煌,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术做出新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xx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章永续、宏图更展。

谢谢大家!

学生代表在xx古文献专业成立xx周年庆典上的发言(学校—高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师长,亲爱的系友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古典文献专业xxxx级本科生张学谦。今天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既深感荣幸,同时也觉得惶恐。在学界耕耘的众多系友中,我只是一个没有什么成绩的晚辈,之所以让我作为代表发言,或许是因为我半路出家的身份,更能显示我们文献专业的吸引力。初入xx时,我就读于商学院,专业是经济学,大二时才经过转专业考试,进入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学习,被文献的老师们戏称为“弃明投暗”。当时的我对于文献学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基于自己对古代文史的朴素兴趣而做出选择。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我是幸运的,因为对于我而言,转入古典文献专业是一次特别正确的选择。

硕士和博士阶段,我分别就读于xx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xx大学中文系,现在是一名从事文献学研究的青年教师。对于有志学术的同学而言,本科阶段是学术基础的建立期,也是学术三观的形成期。回想自己的求学历程,我十分珍视在xx古典文献专业学习的四年,这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正是这四年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学术基础,使我得以稳步前进。我们的古典文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继承章黄传统,以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为核心架构,同时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诗经》《左传》《史记》《汉书》《楚辞》等专书导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基础典籍,也就是“打底书”。实事求是地说,能开出如此丰富课程的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各位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是作为学生的我们的幸运。据我所知,一些高校中以传统学术为志业的书院、学堂,其课程设置也参考过我们。虽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材料与新方法,我们的课程设置似乎因偏重基础文献与传世典籍而显得不够时髦。但要读懂新材料,正确使用新方法,却离不开对传统文献的掌握。旧材料与新材料并无高下之分,需要辨证看待。本科阶段正是打下传统文献基础的最佳时期,相信每一位仍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毕业生都因此而受益无穷。当然,我们的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不少与文献的专业知识并不直接相关。但文献学所强调的追本溯源、无征不信、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和注重逻辑的思维方式,则属于超越知识的智慧,具有更普适的意义与价值。

今年是xx古典文献专业成立四十周年,作为一个不那么“实用”的基础学科,为什么可以一直延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学者愿意从事相关工作?这就需要对文献学的意义加以思考。当然,这是一个见仁见智、言人人殊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本专业学习、成长的“文献人”,我也只能从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生成、流传与衍变的学问,既有自身的学理与核心关切,也十分注重实践性,文献学的从业者会比较多的参与古籍整理工作。我们专业的老师们即是如此,如赵生群老师主持《史记》点校本的修订,方向东、王锷老师整理《五礼通考》,王锷老师的《礼记注》《礼记郑注汇校》《礼记注疏长编》,江庆柏老师主持的《四库全书总目》的汇辑汇校等等,方老师更是以一人之力完成阮刻本《十三经注疏》的点校。xx古典文献专业的成果,不可谓不厚重。

从宏观层面说,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文献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离不开文献的记录、复制、传播与阅读。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体认,除了家族、师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民俗的浸润,更多地是来自经典或通俗文献的阅读。因此,文献的意义与重要性自不待言,也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学科来进行研究。

从中观的层面说,从学术的角度看,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主要以文献为基础。然而,文献的传承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许多典籍能够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幸运。更多的文献则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逐渐散佚,或因讹脱而难以卒读,而文献学正以文献的校正与恢复为志业。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文献学既有自己关心的核心问题,也在客观上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可靠文本。

从微观的层面说,从个人的角度看,文献学并不都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辛苦,也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问。以古籍整理为例,文献典籍的整理其实就是整理者对其文本进行重建的过程。整理者将存在众多异文的多个版本整合为一个“定本”,将书中延续数百年的讹脱衍倒之文加以校正,或是将原本早已亡佚的书籍通过辑佚的方式加以恢复,从混乱无序到整齐可读,我们赋予了古籍文本以新的秩序,甚至是新的生命。就像整理房间一样,古籍整理也是一种对秩序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房间的整理者既需要考虑物品的实际状态和收纳的实际条件,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整理方法和特殊喜好。因此,经过不同整理者之手的房间,在整齐的共性下会显示出不同的特质。同样地,文献的整理者虽然在主观上追求恢复典籍原貌,但由于文本状态(如散佚与否)、整理条件(如版本是否齐全)和整理者学养、好尚的限制,在重建文本秩序的过程中,必然会打上自己的烙印,使得不同学者整理出的文本也显现出不同的特质。因此,古籍整理并非一个机械的工作,而是一种有美感的、创造性的重建工作。整理者带来的特质会伴随着文献继续流传下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人所追求的一种不朽。我相信,每一位文献人在整理典籍时,都会有某个怦然心动的瞬间,这就是文献学的美感之一吧。

愿文献学的美能够感染更多的人,愿我们的古典文献专业越办越好!谢谢!

校友在xx中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校友:

早上好!

今天,我心潮澎湃,请允许我代表xx校友,对母校百年华诞,表示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然而,回想起xx年前,我曾经是一个理科普通班的学生,历史课初考只有xx分,还有可能辍学去工厂里当工人。

今天,我的发言,以做好“人生选择”为主题,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xx与我”:感恩母校,感谢老师!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7篇)周年庆典致辞、讲话材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7908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