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风拂槛,万象更新。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时节,我们共同站在时代的潮头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当Deepseek的对话引发全球震动,当量子计算机突破算力极限,当元宇宙重构人类生存空间,我们既惊叹于科技的狂飙突进,也在思考:在人工智能重构世界秩序、国际格局风云激荡的当下,如何以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智慧为锚,以少年无畏的勇气为帆,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破浪前行?
同学们,此刻我们正身处人类文明的“奇点时刻”。这个时代的巨变呈现着双重维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进化——Deepseek已能捕捉情感波动,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完成人类级平衡,GPT-5或将突破图灵测试的边界;另一方面,世界格局在解构与重构中激荡,技术霸权与文化冲突交织,传统秩序与新兴力量碰撞。站在这样的历史坐标系上,“迷茫”或许是我们共同的心灵底色:当算法比人类更擅长决策,我们的独特性何在?当职业版图被智能浪潮重塑,未来的坐标该如何锚定?
这些叩问灵魂的命题,或许能在中华文明的智慧长河中找到答案。从《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哲学,到《道德经》“知常曰明”的守正之道,我们的祖先早已在黄河流域的黄土上,用甲骨文镌刻出应对剧变的生存智慧。就像长江劈开三峡却始终奔涌向海,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正是深谙“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则”。面对AI时代的惊涛骇浪,我们不必陷入“人机对立”的焦虑,而应像先贤那样,在变革中守护人性的光辉,在创新中延续文明的血脉。
当MJ-AI绘画的算法秒绘水墨丹青时,我们比机器更懂得《富春山居图》“咫尺天涯”的意境流转;当推荐系统精准投喂信息茧房时,我们比算法更理解《论语》“君子不器”的超越性价值。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与机器比拼效率,而在于用文化基因赋予科技以人文温度。这让我想起敦煌研究院的“数字飞天”工程:技术人员用AI复原千年壁画的同时,更将《大唐西域记》的丝路精神编码进算法,让科技重生与文化传承在莫高窟的星空下交相辉映。
面对“70%的职业将消失”的预言,我们更需要看到:那些将文化底蕴与科技思维深度融合的“新领航者”,正在创造属于未来的30%新大陆。如何锻造这样的复合型思维?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三重力量:
其一,以“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叩问真理。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宏愿,明代徐光启融通《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的智慧,都在诠释“求真”与“求用”的统一。今天的你们,在研究神经网络时不妨品味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谦逊,在编写代码时可体悟《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的创新之道。就像“中国天眼”团队将《甘石星经》的古代天文智慧融入射电望远镜设计,让科技的理性与文化的感性碰撞,方能突破认知的边界。
其二,以“民惟邦本”的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当某些社交媒体用算法制造认知鸿沟时,我们的“AI教师”正把优质教育输送到雪域高原;当人脸识别引发伦理争议时,科学家从《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中找到灵感,设计出尊重隐私的弹性认证系统。这种技术伦理的密码,深藏在“修齐治平”的文化基因里。正如阿里巴巴达摩院用《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理念优化健康算法,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科技中焕发新生。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校长在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承千年之韵,启未来之光,在不确定中勇立潮头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8948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