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营建过许多重要城市。历代王朝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城市的给排水问题。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朴素的“海绵”智慧。这些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中国古代营建过许多城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建城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给排水问题。古都西安即是如此。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抱,安全富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而成为建都朝代最多的地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累计时间长达1077年,这种情况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因此,西安被列为我国“八大古都”之首。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都,原因固然很多,但水环境相对安全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
西周丰镐在沣河东西两岸的二级阶地上,总面积将近20平方千米。史书记载说丰镐有滮池、灵沼等蓄水池沼。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建筑遗址,其中包括池沼和排水管道。秦都咸阳分布在丰镐东北的渭河南北两侧,规模宏大,无与伦比,可惜在秦末被项羽焚毁。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渭北宫殿区发现较为先进的给排水设施。尽管目前发掘的区域较小,所见水利遗迹不多,但足以说明在周秦时期,都城中已经有了给排水系统。
汉长安城是在秦都新区的旧址上建成的,略呈“斗”形。城内“八街九陌”,宫殿林立,有长乐、未央等四大建筑群。城外有豪华的建章宫、庄严的明堂、秀丽的昆明池、辽阔的护城河及比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考古人员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两千多年前排水渠道和排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在汉长安城中广泛分布,其中长乐宫、未央宫、桂宫、武库等处的排水设施比较先进。所用陶管形制、连接方式和管道形制等各有特点,说明当时人们在建筑城墙时,预先有计划地在墙基之内埋设一些断面呈圆形或五角形的陶质水管,以起到排水的作用,反映出西汉时期都城排水系统建设的辉煌成就。
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总面积达到80平方千米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大兴城和长安城外有泾、渭、浐、灞、沣、滈、潏、涝等8条河流,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格局。城中的供水系统主要由渠水和井水组成。渠水主要有清明渠、永安渠、漕渠、黄渠等,井水广泛分布于宫廷和坊里之中,二者相互补充,以供居民生产、生活之用。多余的渠水流入园林和池沼,形成优美的景观,或在消防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排水系统则由城壕、沟渠和窨井构成。外郭城的城壕、东西十四条大街和南北十一条大街两侧的沟渠以及散布于各个坊中的窨井均有排水的功能。宫城、皇城和东西二市的排水系统最为完备。尽管在下大暴雨的时候或阴雨连绵的日子也会出现局部内涝,但给排水总体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除西安外,北京、洛阳、南京等古都的给排水系统亦可称道。如北京在金代开凿了护城河、金口河,使高粱河与通惠河相接。元代营建大都,开金水河,引白浮泉水,连接通惠河。明代开外护城河与内护城河相连,挖内外金水河,又绕紫禁城开凿护城河及排水明沟,在防洪防涝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清代在北京西郊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园林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河湖湿地,对北京抵抗西山洪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7487.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