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做最优秀的自己

2022-09-03 14:22:36 186
联系客服提示-笔宝写作文库

党课讲稿:做最优秀的自己

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怎么样来做最优秀的自己,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就是要做一个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的人,主要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做一个有信念的人

1917年11月7日,伴随着一声大炮的巨响,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她的出现使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但是好景不长,1991年苏联就解体,为什么苏联人民只度过69年的美好光阴呢?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子贡问孔子,我们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要有强大的军队、足够的粮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如果3个中要去掉1个呢?”孔子说:“去兵吧!人总要吃饭吧。”子贡又问:“如果在剩下的2个中还要去掉1个呢?”孔子非常认真地说:“去食。”接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则不立。”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不是没有兵,没有粮食,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失去信仰之后的崩溃和涣散。苏联之所以解体就是因为他们信仰缺失。

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一大批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屠刀,始终不屈服、视死如归;在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涂红刚、廖俊波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有他们这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如今国强民富的良好局面。由此可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多么重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一)知党史

xx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那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她为了把人民大众从这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脱出来,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用了28年的不懈奋斗和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阶段,成功的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据中国档案馆记载,从1921年到1949年,短短28年,就有300多万共产党员为国捐躯。

建国后,我们党还是操碎了心,当时的中国刚刚获得解放,国家一穷二白,面对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铺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的成长需要交学费,我们从幼儿园到读完大学,需要交19年的学费,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也不例外,当时经历了“10年浩劫”,10年的文化大革命,也就是说交了10年的学费,10年的学费让我们党吸取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所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依靠和带领全国人民,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这期间,我们党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金融危机等国际风波的影响,经受住了98洪水、非典疫情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从第1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到神舟载人航天、蛟龙深海下潜,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到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成功的跨越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走上了全面复兴、加速崛起的新征程。

今天的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党;是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党。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

(二)跟党走

1921年,13名知识分子来到上海成立中共,这个事弄不好就要掉脑袋,当时很多人不看好,包括我们党自己的发起者都不很看好,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中共重要的发起人,但是都错过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为什么呢?

这是要解放全中国,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吗?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但是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陈独秀在陈炯明统治下的南方政府出任教育厅厅长,正在筹一笔款子,人一走,这笔款子就可能没了,所以不能到上海去。李大钊因为北洋军阀政府财务困难,停发了北京8所高校的教职员工薪资,这8所高校成立了联合委员会,他是重要负责人,要去追讨工资,不能参加会议。

中共一大13名代表,其中最年轻的是应城市的刘仁静,当时年仅19岁,北京大学大学生。1983年接受采访时,81岁的刘仁静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根本没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啊!不就到上海开个会嘛,谁想到是这么重要的一个会呢?”

共产党的成立何等的重要!当年有谁在意?一大开完,走的走散的散,各奔东西。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周佛海脱党,1927年包惠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这些人无论从智商、学历、出身、影响力等方面来看,都不比毛泽东差,其中张国焘是一大执行主席,宣布大会开幕、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只是一个负责会议记录的书记员。但张国焘最后在国民党军统当了特务,中共一大执行主席和国民党特务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样的历史命运?

他们7个人不管当汉奸的、当叛徒的,假如历史是可知的,作为中共的发起人,他们要是知道自己亲手成立的党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会做出这么糊涂的事吗?他们竟然不相信共产主义了,他们能不糊涂吗?

13个人中,7个人出了问题,4个人牺牲了,最后只剩2个人依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董必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我们这个党能从中国政治舞台边缘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源自一个一大最不起眼的政治代表,毛泽东,居功至伟。

所以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丧失了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就不能走到我们中间来!

(三)尽党责

首先要辨是非。有空气就有细菌,我们生活在“无菌”真空中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每天都在经受着各种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每天都在承受着社会变革、利益调整带来的思想震撼和冲击。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人们一时的思想迷惑,造谣惑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来搞乱人们的思想,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坚决相信党,相信组织。

其次要知荣辱。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用鲜血换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我们的党是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把人民群众当做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党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党的荣辱和我们的荣辱,从来都是紧密相关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党的兴衰,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

再三要重践行。我们和党是一家人,我们和党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维护党的形象,在有人污蔑、诋毁和损害我们党的形象的时候,应当感到痛心和愤慨,能够挺身而出、严厉制止。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我们的党,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

二、做一个有纪律的人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将古今中外,他们觉得好的制度学习过来,自然就实现了善治。深入一点理解就是把西方制度搬过来,中国就没有腐败问题了,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中国的国情比较特殊,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不行的。中国的个别人腐败,那是人性的问题,而不是我们制度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也是自己。

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古人讲:“徒法不足以自行”,用现在我们所学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就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什么?对,外因只是起推动作用。因此,扎好外在的笼子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需要念好内在的紧箍咒。

这里不妨借鉴下古人之言,南宋时期,有个叫吕本中的人,曾在其所著的《官箴》一书中说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一)“曰勤”

就是指要勤政为民,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是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真正打起仗来,战略战术固然重要,但是战略战术再好,大刀也很难拼得过长枪大炮吧?那又是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赢得辽沈、淮海、平津3大战役胜利并解放全中国呢?陈毅就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我们的党能赢得3大战役胜利并解放全中国那是与人民群众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古往今来,无论哪个朝代更替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历史的主人,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衣食父母,我们的工资都是纳税人所交的钱,我们是人民群众聘请的打工仔,我们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奋发工作、勇于付出那是理所当然,只有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记得xx年7月1日建党节的时候,我到xx村和大家交流探讨党史,当时除了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没能参加,其他党员都到了场,有位82岁,身患重病,名叫陈新凤的老爷爷也来了,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我们不能忘记党,不能忘记毛主席......”说着、说着就流出了热泪。

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情,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是如此的信任和感恩,近一个世纪以来,他们和我们党从来就是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这种恩情怎么不是重于山,我们的辛勤怎么就不应该为了天下苍生?

我们无论手中掌握了多少权力,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都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二)“曰慎”

就是指要慎言慎行,2015年,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一次饭局中即兴清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一边唱还一边加入点评。点评内容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丑化革命先辈与革命领袖,更夹杂了许多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在网上广为流传,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最终毕福剑从此就告别了舞台,结束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言语是思想的门户,行为是素养的展现。我们必须常思、深思、慎思那些该说,那些不该说,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要坚持说实话、真话、有意义的话,说有利于团结的话、鼓劲的话、顺气的话,而不说假话、官话、荒唐话和无原则又低品位的话。更不能说有损于党的形象、有悖于党的政策、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话。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古代官员乘轿进城遇雨,看到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只挑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这个故事说明,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就如我们扣扣子,第一个扣子没有扣好,接下来的要么都错,要么扣对了,衣服穿出来也不好看。

20xx年,我们xx县共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好几起,其中绝大多数是基层党员干部出现的问题,有些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其走向腐化堕落大多是从不注意小事小节开始的,很多违纪党员干部都是积小错铸大错,如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一开始是小错被别人抓住小辫子,结果被别人拉的越陷越深,最后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可见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有了“第一次”,就可能会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一发而不可收。

(三)“曰清”

就是指要清正廉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至廉而威”。我们的党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同时,也更严厉地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之前查办“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以及雷正富等案件,尽管群众反映强烈、关注度高,但由于涉案官员级别低,被群众认为是“拍苍蝇”。十八大以来,周永康、薄熙来,还有最近的孙政才等一批高级官员因为严重违法违纪落马,这充分表明,中央有力量、有胆量、有能力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大案要案的依法审理,也以铁的事实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坚定决心。

《左传》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三朝元老,对自己要求很严,在家庙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意思是说,第一次提拔后要低头,再次提拔后要曲背,三次提拔后要弯腰,平时连走路都要靠墙走。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得到提拔后,要谦卑和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什么要这么低调呢?

首先自己得到提拔是群众和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希望和重托。扪心自问下,我们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了呢?自己往往做错了的事情,总觉得是小事,可以得到理解,甚至都忘记了,只记得做的一些很正确、很有贡献的事情,然后拿自己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事实上,比自己做的更好、更优秀的人是比比皆是。“满招损,谦受益”,总是不谦卑和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我们将很难得到成长,还会让身边的小人越来越多。

其次别人有求于自己,不是对自己这个人,而是对自己这个位置,对自己暂时代表的公权力。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如果不信,那自己敢换一个没有权力的位置试一试吗?绝对让自己刻骨铭心。

再三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以权为公,秉公办事,就是为民服务,就要受到褒扬;以权为私,徇私枉法,就是腐败和犯罪,要受到惩处。任何“掩耳盗铃”不过是黄粱一梦,我们对待权力一定要有一种怕的感觉、有一种畏惧的思想,在这个方面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做一个有品行的人

现在各种高端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假奶粉、假牛肉,还有什么地沟油做得跟真油从表面上看一模一样,对社会危害特别大,原因就是一些高学历知识分子没有道德底线。所以说人的品行不好,才能越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当然,他们最终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我们组织部门常讲,“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谨慎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我们只有做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与尊重。怎么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呢?

在1914年的清华学堂上,梁启超做了一场题为《君子》的著名演讲,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人格被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今天的人们的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君子人格的养成要经历怎样一个过程呢?孔子这样简洁地表述他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一)“志于道”

就是指要找准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人的追求在于有一定境界,又不脱离实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纵观历史,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有胸怀大志之人。一个人无论头脑多聪明,多具才华,如丧失志向、迷失方向,终究一生碌碌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半点追求,他就会觉得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甚至想不活了,去自杀,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追求太大了,不现实的话,他也会觉得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也会想不活了,去自杀。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心想谋求官位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真正掌握点权力,能够按照他的意愿来行事,是在他56岁的时候,他在鲁国担任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同时兼任代理相国,这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遗憾的是只做了3个月的时间。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做最优秀的自己

链接地址:http://www.bbxzwk.vip//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