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
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影响深远,此文大量史料来源,则来自于江南无锡乡间史学家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明季南北略》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明清之际的重要史料,特别是保存了丰富的农民起义史料。
生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的无锡人计六奇,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他的原籍在江阴,后来迁徙到了无锡的兴道乡(今前洲街道境)。计六奇出身在一个江南没落富庶人家,到他这一辈时,家境已经较为清寒,故年少之时常寄读于邻人的私塾里。他在《明季北略·岁饥》中说:“是时比年旱歉,谷贵人饥,予随内父(岳父)杭济之先生读书于洛社。予于杭氏斋中,每啜荳粥。”
计六奇的父亲是无锡乡间较有远见的读书人,他曾到过南昌、滁州等地,交游中结识了不少好友,眼界视野因此得到拓展。他常常给计六奇讲述在各地所见所闻之事,如袁崇焕宁远保卫战、吴适任南都户科给事中刚正不阿的故事。这些逸事逸闻,给求知欲正盛的计六奇带来难忘的印象。
计六奇的岳父杭济之也是个十分留心著述的乡间读书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八《李自成入荆州》至《梁玄昌家难》五篇及卷十九《宋光祖贼伤》至《三藩贼祸》即采之杭济之的手记。史学家王崟据《明季南略·卷四·王献之不屈》推论,杭济之父亲“讳州牧,高才博学,赍志以殁”。他的异母弟王谋(字献之),排行老三,幼嗣无锡南门王氏,遂因王姓。崇祯己卯、庚辰(十二、十三年)之际,训蒙洛社,移家居焉,其时他常常过杭济之的书斋清谈。
崇祯十五年(1642年),20岁的计六奇跟随岳父杭济之读书于他的舅父胡时忠家。胡时忠是明末官吏,当过南昌府推官,参与处理过当时抚州、新建、奉新一带的民变,后来擢升为监察御史,与曾樱、黄道周等晚明名臣来往颇洽。因有京师和地方从政的实际经历,又饱经宦海沧桑,故立论笃实、见地卓尔,其所著《孔庭神在录》《冷香斋集》等诸书,使得计六奇了解到许多官场秘闻,影响着他对当时明末朱氏王朝的观感。在《明季南略》和《明季北略》中,他屡屡地提及舅父给他的知识与影响。而书中征引邸报之类,就是出自舅父所藏。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农历甲申年,22岁的计六奇亲身经历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推翻朱明崇祯王朝。接着又是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荡平农民军,鼎立清室。第二年清军又南下,先后发生了史上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当时在江阴琉璜乡(今江阴徐霞客镇境)教私塾的计六奇,亲身经历了膏腴之地瞬间成为废墟,尸横遍野。明清鼎革所激起的血雨腥风,让他既对明室的昏庸无能感到叹息,又对清军骄横暴戾激起的反抗抱以极大的同情和崇敬。他在《明季南略·总论起义诸臣》所录杨廷枢“祇今浩气还天地,方信平生不苛然”的绝命诗,正是他内心所思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