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航空工业力量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作为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处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必须提升政治站位、把握时代脉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航空工业力量。
航空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和党的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探索、奠定了基础。
聚力航空装备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向两大市场,研制生产先进航空装备,打造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增长极。一是聚焦“兴装强军”首责,加强航空武器装备建设。数十型新装备先后列装并形成战斗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二是聚力民机主责,着力构建军民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制定民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党组决定,以七大专项为抓手全面实施三年行动。2023年交付民机664架,AG600M具备实战灭火能力,新舟700国产化构型完成初步设计,7型8架航空应急救援装备开展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演练,多型产品完成首飞和取证。三是聚势国际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成功举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航空合作论坛,以更大力度推进国产航空装备走出去。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已有17家单位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三个第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大力推进航空科技创新,培养新时代航空人才队伍,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加强顶层谋划与推动。出台集团党组“创新决定30条”,全面实施创新五大行动和九大科技专项,绘制航空科技创新的“施工图”。二是强化科技攻关突破。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实施一系列专项工作,一批“卡脖子”难题相继突破,产业链创新链水平和安全性持续提升,骨干航空装备换代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衔接有序、运转高效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跨行业、跨机构、全要素协同创新,面向重大工程、重大任务、重大需求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2023年,我国国防创新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正式揭牌。四是汇聚激活人才第一资源。实施“英才工程行动”“科技创新青年博士联谊会”等系列举措,持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2023年,王海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邓景辉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1名专家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1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深化改革探索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大幅提升了航空工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质效。一是全面完成各阶段改革任务。在2022年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国资委考核中名列第五,7家“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全部获评标杆或优秀,混改获评第二。2023年出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党组决定,制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持续为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2023年发布实施新时代航空工业高质量党建工程,提质升级了“一个核心引领、一个顶层规划、两个党组决定、两大运行机制”的工程化体系架构。三是实现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发展主业、退出非主业,全集团业务所涵盖的产业领域由70多个缩减到27个,减少企业上千个,回收资金数千亿元,所属企业管理层级普遍从最初的七八级压缩到目前的四级,产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四是实施“数字航空”工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为支撑,强化数字赋能,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构建完备自主、良性发展的数字生态圈。聚力聚势加快发展航空工业新质生产力。航空工业将加快形成具有航空特色、对经济社会产生广泛性和革命性影响的新质生产力,有效履行使命担当。